修了政大、北科大和東吳的課,原本想做個每個學校的比較。但總覺得只拿上過的那僅有的一堂課來做比較似乎有欠公平。因此還是比清大和北教大就好了。
在清大,PTT用語或笑點使用相當普遍(『我該注意些什麼?』、『請問有沒有xx的八卦?』);在北教大,PPT用語的使用僅限那些已經大眾化的(『自我感覺良好』)。
在清大,人與人之間的戒心非常低,你可以在毫無看管的情況下把包包放在小吃部的椅子上,然後去點餐;在北教大,餐廳就跟台北市其他地方沒有太大差別。
在清大,行政人員的態度大多相當友善,對於學生的各種要求幾乎是站在學生的立場去達到或解釋為何不能達到;在北教大,大多和其他人『不一樣』的作風的要求,行政人員會表現出一副不可置信的樣子,好像在地球上第一次有人作這樣的要求(即便在清大是合法且大家都會做的,好比說把課調到別的學期上)。
在清大,晚餐時間的校園還是充滿了人;在北教大,晚餐時間的校園除了運動者以外只有零星的人在走路,而且有一半不是學生或教職員。
在清大,選課幾乎沒有限制,必修也不是拔不掉;在北教大,大一不能選被設為大三的課,選課時必修課會黏在上面。
在清大,通識課可能代表一堆報告、好幾次小組討論、期中期末,甚至拍影片;在北教大,通識課可能交幾篇心得就可以過了。
在清大,不存在像是高中那樣的一個最高的總出缺席系統,所謂的出缺席與否,完全操之於老師;在北教大,學校本身掌握了你的所有出席,你不能只跟老師請假,你還得跟學校請假。而且在學校系統上的缺課次數過多會導致被退學。再更前一陣子,這個系統甚至不是電子化的,你必須拿著像高中那樣的假卡,去各個處室蓋章,還得找教官。
在清大,校慶的園遊會從來就不需要點名;在北教大,校慶園遊會沒到會被記上述的曠課,連帶做愛校服務。你可能會問這個愛校服務和我的128學分或畢業條件有什麼關係?答案是沒有關係,如果你不做他們會記申誡,類似像高中『警告』那樣的東西。基本上忽略就好,反正不影響。
在清大,學校就像一個城堡。從小吃部走到校門口就要花十分鐘。如果你住在宿舍裡,你極有可能一個星期下來都沒出過校門;在北教大,學校比一般高中稍微大一點,走不到十分鐘就可以到捷運科技大樓站。要一整天都待在學校裡是很困難的事。
在清大,格子襯衫、宿營T恤和系服相當常見;在北教大,學生穿著跟台北其他二十幾歲的人沒有太大差別。
在清大,你可以見到許多人留著在小學時才看得到的髮型,你看著他們的頭髮就可以知道他們大多從來沒染過頭髮或燙過玉米鬚,你甚至可以猜得到他們從小學到大學都是這個髮型,從來沒有太大變化過;在北教大,大家看起來就像是我在高中(至少是我讀的高中啦我想……)時看到的樣子。
在清大,放寒暑徦時學校不會寄任何宣導單到家中;在北教大,學校在進入寒暑假會寄給家長的『暑期通知』,敬告貴子弟不要一個人去河邊戲水,或出入不良場所。就跟大家在高中看到的差不多。
在清大,老師大多都很尊重學生的想法,並鼓勵學生提出;在北教大,你稍微有些不同的想法,大部分老師的反應是『你怎麼會那樣想呢?』並告訴你如何如何才是對的。
同樣是社會科學的課,在清大,課堂討論時大部分人都能講出些所以然,且老師鼓勵學生和老師之間的互動;在北教大,缺乏課堂討論,老師問問題的時候,大多要的是一個標準答案,而不是要學生對一個現象表達自己的看法。(即便老師真的要求學生表達看法了,學生通常也都是給一個標準答案)
在清大,似乎沒有舍監這種類似社區管理員的角色,就算也也鮮少出現;在北教大,舍監這樣的人就坐在宿舍大門處。即便要帶同性朋友到宿舍睡覺也必須相當小心。
在清大,建築物看起來像好幾棟二十幾年前蓋的醫院;在北教大,不但有日治時期的古蹟,其行政大樓也沿襲了之前日治時代的建築風格。
在清大,有很多很髒的廁所;在北教大,廁所大部分都很乾淨。
在清大,任何人有想法,就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然後組織會很快出現,甚至真的做出對這個學校有些微改變的措施;在北教大,這種事情很少見。
在清大,你不用特別關注學生會,就知道學生會在做什麼,且學生會常常試著跟學校爭取學生權益;在北教大,學生會的存在感很低,比起清大學生會比較少向校方爭取權益。
在清大,學生和教職員臨時停車皆可以享有同樣的優惠價格;在北教大,教職員臨時停車有優惠,但學生臨時停車就得比照一般外車。(←最討厭這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